不要做中台!不要做!不要……要
最近中台太火了。突然火的事情一定不冷静,我来灭灭火。
中台有多火
感谢资本寒冬。没有资本的添薪加油,它还没火成当年的云计算、大数据、O2O、共享经济,但也相当吸引眼球了。
比如很多大会有了中台专题;有培训公司开起了《中台产品经理》课;《邵恒头条》会用专门的一期讲中台;还有创业公司刚成立不久,就来问我「中台要怎么建」,而不是问「要不要建中台」……
前几天我的兄弟何少甫一篇雄文《我的一年中台实战录》,阅读量抵得上我所有公号文章的总和,好几家公司要我介绍他认识。最可气的是有北京公司的人,虚怀若谷地要跑去杭州向他请教,把就在北京的我晾在一边……中年人果然被嫌弃。
什么情况下别做中台
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中台,是很难抉择的,风险与机遇并存。但我确信,以下几个条件不具备,不!要!做!中!台!
业务还没成型,不要做
中台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目的永远是业务成功。
业务还没定型,千万别搞中台,因为根本不知道该把什么能力沉淀为中台啊。选中一个能力开始搞,还没搞完,业务变了,那这中台支撑谁去?更要小心做中台的开销,拖垮业务。
没有相近的多个业务,不要做
阿里开始做中台,是因为有淘宝和天猫,本质都是卖货;滴滴开始做中台,是因为快车、专车、出租车,有太多一样;头条开始做中台,是因为用户标签、智能推荐,这是所有业务都要用的(题外话,个人认为这种能力更适合定义为后台)。
微博需要做中台吗?如果有这么个需求,给企业建自己内部的微博,那确实需要。或者要做老年、中年、青年、少年微博,也需要。但这些显然都是 YY 的需求,所以微博不需要中台。
以我的经验保守估算,做一个中台的成本,超过用独立的方式做两个相近的业务。所以没有那么多业务要做,也就不要做中台。
不过,B 端的生意倒是天然就很适合中台化。哪怕是 SaaS,也可以借助中台的力量去更好地服务细分市场。
人员能力不足,不要做
这一条,是我最痛的领悟。
举自家例子容易伤感情(嗯,这话说完就肯定伤及无辜了),就说别家的吧。
我听说过有家规模不小,已经上市的教育类公司,用很大的投入,持续多年,打造了很全面的教育类中台,也成功支撑着好几个教育类产品的运行,但业务线却怨声载道。
加个小功能要等中台部门排期开发几个月,甚至改个颜色、字号大小之类的,也不能自己来。此时,「中台」已经成为业务发展的绊脚石。
在网易教育,也有过一次失败的中台尝试。本来要填坑,结果挖下了更大、更多、更深的坑。现在回头看,能力不足(包括当时的我在内)是核心因素。
注意,我特别强调「能力不足」,而不是用更委婉的「经验不足」,是不想误导读者。有些能力不足,是因为经验不够,假以时日多给机会,能力就能涨上来。但能力的增长,是有天花板的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花板,给再多的机会也突破不了。
做中台的难度与做普通产品相比,有量级的差异。能力不足,真的搬不动这块石头,还砸了所有人的脚。
我几年前的一篇文章《互联网公司做企业级软件的优劣势分析》,里面阐述了传统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和技术,做 2B 产品的优劣势都有什么。那时没有中台这个词,但把文中「企业级软件」「传统软件」都换成「中台」,观点也都是成立的。两个思考方向和维度完全不同的东西,无法平滑照搬经验。
最近有篇《七问七答,亲历者讲阿里中台落地的实践》也有类似观点,并不是经验丰富的互联网人,就一定能做得好中台的。(当然,经验丰富的中台人,也未必做得好单个互联网产品)
做中台要面对哪些难题,需要什么样的人呢?这可以再写好几篇文章了……
分享下我一年多前做的一页 ppt 吧。(爱多思就是我在网易做的中台系统,其中业务线的能力是指中台已成时对业务线的能力需要,不是没有中台时的需要)。
总结
我敢在网易、得到做教育中台,是因为我对教育足够了解。不妨自夸下,最近两周我收到来自超过 6 个需求方的挑战,但每个新的输入,只会改变研发的优先级,丝毫不会影响系统架构。我甚至敢夸海口说,这架构前十年就该是这样,后十年也不会变。但是,换一个领域做中台,我不敢。
做中台的难度很大很大。做好了,影响很大很大;做不好,影响也很大很大。千万别追风,别贸然动手。业务发展才是最终目的,中台只是手段之一而以。